顧姓的起源及姓顧的名人
顧姓的起源及姓顧的名人
顧
一、起源有二
1、出個人姓昆吾氏。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子叫吳回為祝融黎之弟,也為祝融。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為妻,生了六個兒子,此中大兒子名樊,賜己姓,封在昆吾國(今河南許昌東),后代便是昆吾氏。夏朝時,昆吾氏有子孫被封于顧國(今河南范縣東南),稱顧伯,是夏的主要同盟國之一。夏末顧國被商湯攻滅,散居各地的顧伯子孫便以國為氏,稱顧氏。
2、出自越王勾算命 名字 解析踐的后裔。相傳,大禹死后葬于會稽,他的兒子啟在山上創設宗廟祭奠他。夏帝少康后來又把庶子無余封在會稽主持禹的祭奠,并創設越國,建城市稽(今浙江紹興)。其后人以國名命氏,稱為越氏。春秋末年,越國常與吳國打仗,公元前494年被吳國打敗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,奮發圖強,后終于公元前473年攻滅吳國,并向北開拓,成為八字 木霸主。戰國時公元前306年為楚所滅。經秦至漢,傳至勾踐的7世孫搖,曾充當過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域的閩越族首級,因助劉邦滅項羽有功,受封為東海王,因都東甌,俗號東甌王。后來封個人的兒子為顧余侯,子孫留居會稽,其支庶子孫以其封號的第一字為氏,稱顧氏。史稱顧姓正宗。
二、遷徙分布 今江蘇省有顧山,地當無錫、江陰、常熟接壤處,很可能因顧國移民遷居而得名。據宋人所載,顧氏”初居會稽,漢有顧翱者,事母孝,母喜食雕胡(即菰米,長于池沼),徙居太湖(跨江蘇、浙江二省)。湖中自生雕胡,得以養母。”。三國時顧徽居鹽官(今浙江海寧)。顧徽的12世孫顧胤,仕唐,封余杭公。唐代還有虞部郎中顧云,為池州人(今安徽貴池)。三國至唐代,顧姓一直是江東四大姓之一;唐以后,由于官職調遷等來由,顧氏不停向南北各地播遷,至明代,不光分布于今山東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福建、廣東、四川等地,並且在北方的陜西、山西、河北、內蒙等地也有顧姓人棲身。不過,綜觀顧氏家族顧姓古史名人大多出自南邊,尤其是江蘇。
三、郡望堂號
【堂號】 “三絕堂”:唐朝顧愷之,才絕、畫絕、癡絕(癡是專心畫畫,好象傻瓜),時人稱他有三絕。 顧姓又以”會稽”為其堂號。
【郡望】
會稽郡:秦始皇二十五年(公元前222年)于原吳、越地置郡,治地點吳縣(今江蘇蘇州市)。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南,茅山以東,浙江省大部門及福建全省。順治時移治山陰(今浙江紹興)。
武陵郡:漢高帝置郡。治地點義陵(今湖南溆浦南)。相當今湖北長陽、五峰、鶴峰、來鳳等縣,湖南沅江流域以西,貴州東部及廣西三江、龍勝等地。
四、古史名人
顧炎武:大思想家、學者。學識淵博,于國家典制、郡邑掌故、天文儀象、河漕、兵農、以及經史百家、音韻訓詁等,都有研討。晚年治經著重考證,開清代樸學風氣,對后來考據學中的吳派、皖派都有陰礙。為我國古史上最受尊敬的學者之一。著有《日知錄》、《天下郡國利病書》八字成語、《肇域志》、《音學五書》等。
顧愷之:東晉畫家。多才藝,工詩賦、書法,尤精圖畫。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、佛像、禽獸、山水等。畫人講究點睛。字跡嚴謹,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。他和師法他的陸探微并稱”顧陸”,號為”密體”,以區別南朝梁張僧繇、唐吳道子的”疏體”。他對中國畫的成長有很大的陰礙。
八字 合不合 顧憲成:明代人,人稱東林先生。曾與弟允成和攀附龍等在東林書院講學。和趙南星、鄒元標號為三君。他們議論朝政人物,并得到部門士醫生的支持,形成一個集團,即是古史上的東林黨。
顧野王:南朝梁陳時,訓詁學家、史學家。著龜占侯,蟲篆奇字,無所不通暢。有《玉篇》三十卷。
顧 璘:明代文學家、刑部尚書。少有才名,以詩風調勝,與同里陳沂、王韋號為”金陵三俊”。后寶應、朱應登起,時稱”四大家”。
顧祖禹:清代名字批命古史地理環境學家。他所著的《讀史方輿紀要》一書,記敘了歷朝疆域、政區的演化,是研討古史地理環境的主要名著。
顧 況:唐朝詩人。善畫山水,其詩憐惜人民,針砭時弊,后隱居茅山,號”華陽真逸”。